通假
拼音:tōngjiǎ
英语: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基本含义
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
词语解释
互相借用。
明文徵明《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於伦谊至篤也。”张元济《<愧郯录>跋》:“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穀”,借“吁”为“吁”。
通假的造句
1、本文认为,畲族以“畲”、“斜”、“(?) ”等方言中的同音同义通假字作为族称,始于南宋嘉定中,比一般认为的始于宋末早约半个世纪。
2、 另外还须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甚至词义引申严格区分开来。
3、 摘要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
4、 通过与《中原音韵》声调和现代汉语北京话变调的比较,我们可以解决“一”字变调的来源问题,同时在变调的序列里为这种通假找到一个位置。
2、 另外还须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甚至词义引申严格区分开来。
3、 摘要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
4、 通过与《中原音韵》声调和现代汉语北京话变调的比较,我们可以解决“一”字变调的来源问题,同时在变调的序列里为这种通假找到一个位置。
包含通假字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