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屯
拼音:yínɡ tún
英语:Tuen Tuen
基本含义
1.驻军营寨;驻防军。《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九年》:“於是纵诸营屯望风相次奔溃。”宋马令《南唐书·嗣主传》:“妖贼张遇贤聚众十餘万陷虔州诸县……命洪州营屯都虞候严思礼、通事舍人边镐讨贼。”
2.指屯田的兵士或农民。陈衍《元诗纪事·段明》:“大理乃唐交绥之外国,善阐实宋斧画之餘邦,地莫能酬中国之郡邑,民莫能列中国之营屯。”
3.屯田。宋曾巩《李义内殿崇班制》:“虞度营屯之事,积纍岁月之勤。”《文献通考·田赋七》:“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参见“营田”。
词语解释
驻军营寨;驻防军。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九年》:“於是纵诸营屯望风相次奔溃。”宋马令《南唐书·嗣主传》:“妖贼张遇贤聚众十餘万陷虔州诸县……命洪州营屯都虞候严思礼、通事舍人边镐讨贼。”
指屯田的兵士或农民。
陈衍《元诗纪事·段明》:“大理乃唐交绥之外国,善阐实宋斧画之餘邦,地莫能酬中国之郡邑,民莫能列中国之营屯。”
屯田。
宋曾巩《李义内殿崇班制》:“虞度营屯之事,积纍岁月之勤。”《文献通考·田赋七》:“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参见“营田”。
营屯的造句
1、屯营
2、 摘要三国时期,由于政权鼎立、战乱频仍,魏、蜀、吴多在其关隘、要邑、边县、屯营之地设置规模不一的邸阁作为军储之所以备军事之需,这种性质特殊的军需仓库的设置迅速传播到当时与中国有文化交往的日本。
2、 摘要三国时期,由于政权鼎立、战乱频仍,魏、蜀、吴多在其关隘、要邑、边县、屯营之地设置规模不一的邸阁作为军储之所以备军事之需,这种性质特殊的军需仓库的设置迅速传播到当时与中国有文化交往的日本。
包含营屯字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