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
拼音:zájù
英语:a Yuan dynasty form of musical comedy
基本含义
宋代的一种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表演。元代发展成戏曲,每本多为四折,每折由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的杂剧每本不限四折。
词语解释
戏曲名词。
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晚唐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指元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二人。”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明陶宗仪《辍耕录·杂剧曲名》:“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杂剧的造句
1、元朝时,杂剧相当盛行。杂剧不仅题材广泛,唱词也达到了最高水平。
2、 杂剧
3、 普遍认为关汉卿创作了60多部杂剧,其中17部保存了下来。
4、 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
2、 杂剧
3、 普遍认为关汉卿创作了60多部杂剧,其中17部保存了下来。
4、 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
包含杂剧字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