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ēngqì
英语:address; atmosphere; general mood; habit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风尚: 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尚
风俗: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风俗
习俗: 习惯,风俗:乡间习俗|彼邦本倔强,习习俗
习惯: ①经过不断实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习惯
民风: 1.民间的风尚。民风
民俗: 民情风俗:陈民俗之急|民俗渐变。民俗
习尚: ①习惯,风尚:社会习尚。②崇习:习尚
1.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2.风度。一个表现自己的行为或风度。
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文选·宋玉<风赋>》:“其所託者然,则风气殊焉。”吕向注:“虽同託户穴,其於清浊亦殊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明高启《送顾倅序》:“士之仕於外者,咸乐居之;以其风气清美,有山川臺榭之胜,鱼稻茶笋之饶。”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七章:“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风气不通,故於卫生不宜,太平极乐则居山顶,风气四通,故於养生最益也。”
气候。《尚书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安息国﹞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同。”宋洪巽《旸谷漫录》:“﹝周俊叔﹞得十二时竹一根於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也,久不笋。及笋矣,又多憔悴不茂。”《元典章·户部十二·和买》:“古人立法取赋,必因其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以为之也。”
风尚习俗。《魏书·李琰之传》:“琰之虽以儒素为业,而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宋苏辙《奉使契丹·燕山》诗:“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夏衍《秋瑾传》第二幕:“我从北京到了上海就觉得风气有点儿不一样。”
谓某种时新的风尚习俗。
宋陈亮《量度权衡策》:“当是时,风气未开,人物尚朴,观象之妙,盖不必推数而后知也。”元刘因《隐仙谷》诗:“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他还说,应该让桂林来开风气之先。它本身是一个画廊城。”
气氛情景。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西湖》:“竹篱傍水,家鶩睡波,宛然江南风气。”《红楼梦》第七五回:“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闔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
风采气度。《宋书·王惠传》:“陈郡谢瞻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羣从造惠,谈论锋起,文史间发。”清王晫《今世说·赏誉》:“许彝千少便歧嶷,总角风气更进。”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康祺以为文敏以院长之尊,督修书籍,不自断决,询及微僚,正前辈贵人风气也。”
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
金元好问《中州集·冯璧》:“诗笔清峻,似其为人。字画楚楚有魏晋间风气。”元刘祁《归潜志》卷九:“故能备钟张诸体,於屋漏雨锥画沙之外,别有一种风气。”清黄子云《野鸿诗的》十五:“诗之浅深,有在一两字内见者……不知一字之间,风气顿殊,妍丑迥别矣。”
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三国志·吴志·吴范传》:“﹝吴范﹞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每有灾祥,輒推数言状,其术多效。”晋葛洪《抱朴子·杂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参见“风角”。
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溼然风气也。”《北史·阳元景传》:“﹝阳元景﹞后以风气弥留,不堪近侍,出除青州高阳内史,卒於郡。”《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令人邀请肥乡县復检官吏捏合尸状,定验作因风气病身死。”
2、 大肆渲染英国学术风气的衰颓
3、 送生日礼物是一种社会风气。
4、 种族间的嫉恨是一种不良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