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查查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主页 > 宋词三百首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宋朝 -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注解

⑴玉楼春:词牌名。又名“木兰花”。

⑵长亭路:送别的路。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白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⑶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⑷残梦:未做完的梦。

⑸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⑹一寸:指愁肠。还:已经。千万缕:千丝万缕。比喻离恨无穷。

译文

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侣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赏析

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阕从饯行的酒席上开始写起。古人远行时祭祀路神的仪式叫“祖”,于足后人即用“祖席”来指代送别时的宴会。“长亭”是指古时修建在大路旁供行人休息的建筑,饯行的酒席一般都设在这里,“离歌”即送行之歌。可见,开头两句是同义分说,作者这样写,用意在于强调送别的场面。下句“香尘”足指落花满地,使尘土也染上了花的芬芳。隔着漠漠的香尘,旅人频频回首。“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把同一时间的两个不同镜头相互对比,居者伫立在林旁,马儿长嘶哀鸣,行人在船上随船远去,顺着曲折的河流,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下阕是写居者送别旅人,独自回到家中的情景。“画阁”、“高楼”在宋词中都是家中常用的景物,登高望远怀念远人,盼望离人归来,却只见水面映着残阳,直到远方。“斜阳只送平波远”一句倍受后人推崇。收尾两句与上句衔接非常自然,目光望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发出两句真诚、火热的爱情誓言:“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此语由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化出,而情调更为缠绵、深沉。

这首词从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叹美好生活的不常,写情细腻含蓄,又进而寄托着对于贤才受到排挤的现实政治的愤慨,感情比较激动,但表达仍然婉转;情调看似有些消极,实际上并不消极,在晏殊词中,是一首优美动人而又有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