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
拼音:běnzì
英语:original form of a Chinese character
基本含义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
词语解释
原来的字。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逢》:“逢姓者,盖出于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清顾茂才《释名略例》:“《释名》之例可知也,其例有二焉,曰本字、曰易字是也……本字者何也?则‘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絶也’。以上释上,如此之属一也。”
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如《诗·小雅·六月》:“以奏肤公。”“公”是“功”的借字,“功”是本字。
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三:“今夫《易》、《书》、《诗》、《春秋》之文,十五用假借焉,其本字盖罕矣。”
本字的造句
1、要查出每一个字的本字本义,再查出字与字间的相互关系,这中间要耗费多少心力,然而清代学者都做到了,不能不令我们佩服。
2、 由于闽南方言在较大程度上保存着古汉语特点,因此从闽南方言的角度研究汉语借词,可以深刻理解泰语中的汉语借词,这也有助于考释泰语中汉语借词的本字。
3、 以“样”和“怕”为例,理想的古文字字库应载明字库中各字的本字本义,且应揭示古今用字之异与其所表词义及假借义的演变。
4、 摘要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
2、 由于闽南方言在较大程度上保存着古汉语特点,因此从闽南方言的角度研究汉语借词,可以深刻理解泰语中的汉语借词,这也有助于考释泰语中汉语借词的本字。
3、 以“样”和“怕”为例,理想的古文字字库应载明字库中各字的本字本义,且应揭示古今用字之异与其所表词义及假借义的演变。
4、 摘要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
包含本字字的词语